提到手足口病,相信很多家长都不陌生。以往广东入夏以来,随着湿热天气,病*增长,最让家长们头痛的就是小孩患上手足口病。但其实它还有个“好兄弟”—疱疹性咽峡炎,也是儿童常见病。
医院儿内科副主任医师戴汝均介绍,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偏爱”5岁及以下的孩子,它们症状相似,都属于传染病,且传染性比较强。他提醒,确诊的患儿应居家隔离2周后再去上学,以避免传染给班级里的其他孩子。
小疱疹大多长在口腔里
戴汝均介绍,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肠道病*等多种病*引起的传染病,其中肠道病*71型(EV-A71)是最常见,也是导致我国重症和死亡手足口病的主要病*。
“5~9月是高发期。”戴汝均说,春夏交替,气温逐渐升高,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5岁及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易感人群。患病时,通常表现为咽痛、厌食、发热,还可以重点看一看手心、脚心、口腔是否有明显的小疱疹或小溃疡。
戴汝均还强调,有的患儿四肢或身上不会出现明显的红疹,只是口腔里有疱疹,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发病的症状较为相似,都会有发热、咽痛、厌食等表现,因为导致这两种疾病的都属于同一个大类的肠道病*,“好比是一根藤上结出的两个*瓜”。
戴汝均说:“这两种疾病有许多相似之处,最大区别在于,疱疹性咽峡炎的小疱疹仅仅长在口腔里,手足口病的小疱疹除了长在嘴巴里,还长在手、足等部位。”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可以通过胃肠道、呼吸道和接触传播,它可以经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鼻分泌物、皮肤的疱疹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感染。
疱疹性咽峡炎发病更迅速
“家长发现孩子疑似患有手足口病,医院就诊,避免与外界接触。”戴汝均介绍,手足口病潜伏期约3-5天,大部分都是轻症,病程约5-7天后都能自行恢复。但感染了柯萨奇病*A16型和肠道病*71型的部分患儿会出现重症,3岁及以下的孩子发生重症的可能性较大。
相比之下,疱疹性咽峡炎发病更迅速,部分患儿可出现高热,会让家长慌了阵脚,但从并发症来说,手足口病要更危险。疱疹咽峡炎极少出现严重并发症和重症病例,预后较轻,而手足口却有1%左右的重症病例,尤其是3岁以下的儿童,会引起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有的时候甚至危及生命。
戴汝均也提到,部分手足口病患儿早期疱疹仅在咽喉部可见,手足臀部始终不出现皮疹,但病情可迅速恶化。他提醒家长,如果孩子有持续或频繁出现呼吸困难和或呼吸频率加快,发热、精神差、惊颤、呕吐、站立不稳、四肢末梢发凉、多汗等表现,均为危重信号,需及时就诊。
此外,如果孩子已确诊了手足口病,出现了持续高烧不退(38.5℃以上、24小时以上),即使口服退热药也很难退热、四肢出现抖动甚至抽搐、精神萎靡或者昏迷等症状,都是在发出重症预警,医院就诊。
大人小孩都要注意卫生
“有条件的家庭,还是建议打疫苗。”戴汝均说,虽然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有很多种,但其中EV-A71是导致重症手足口病例的主要病因,也是导致重症和死亡手足口病的主要病*。有相关资料统计,手足口病的重症病例中82%和死亡病例中约93%,都是EV-A71类型病*感染所致。
很多家长表示,是不是打了预防针就不会得病了呢?戴汝均解释,同一个孩子是有可能多次感染手足口病的,这是因为目前发现引起手足口病的病*不止一种。目前国内上市的是EV-A71型灭活疫苗,可预防EV-A71病*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并不是预防所有的手足口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工作很重要。
要注意勤洗手。手足口病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呼吸道飞沫和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传播。戴汝均提醒,不但要给孩子勤洗手,照顾孩子的家属也要重视个人卫生。成人也是病*的携带者,成人不发病,但会传染给孩子。家长从室外回来,一定要先洗手再接触孩子,尤其是在为孩子喂食和清洁口腔时。
注意饮食卫生。喝开水、吃熟食,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就是“病从口入”,减少进食吃不完全熟或不干净的食物,尽量吃已经煮熟的食物。
勤消*,晒衣被。家长注意要对孩子的衣被及时晾晒或者消*(含氯消*剂),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孩子常接触到的一切物品都要勤清洗消*。
室内勤通风,减少到密集公共场所。室内要保持良好通风,在疾病高发的季节,尽量少带孩子到室内儿童游乐场等人群拥挤处玩耍,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陈之瑜刘秋宜
彭可明
刘秋宜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创造更多价值
本文来源:南方plus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