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食的儿童遇上湿热的季节
会有哪些表现?
该怎么预防和调理夏日小儿积食?
有哪些注意事项需要牢记?
观察四种表现,针对两个方面
掌握三种方法,牢牢记住三忌
立夏不疰夏
立夏,是为夏季开端,雨水渐多,天气开始变得潮湿,夏天已来。同时伴随着气温增高,阳长阴消,南方逐渐开始进入“湿热熏蒸”的季节。
中国古代医经《难经》记载:“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中的“湿温病”就常常发生在这个“湿热熏蒸”的季节。湿邪最容易困阻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下降,这对本身消化功能欠佳、经常积食的儿童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更难调治。
积食
立夏·夏季开端
首先来说说积食。积食又叫“积滞”。
积,《说文解字》记载:“禾谷之聚曰积”,本义是谷物堆积,这一个字就说明了积食的原因:“吃多了”。这个“多”指“相对的多”,超过了自身的肠胃负担,食物堆在“胃”,下不去,上不来。
滞,凝也,本义指“水流不畅”,这里指气机不畅,食物停聚日久,影响了“脾”的气机和运化功能,导致吸收功能差,不能从食物中获取营养。
由此可以看出,积食在胃和积食在脾是不一样的。积食在胃,多为新发的,但症状看起来比较急和重的,比如突然的呕吐(呕吐物气味异常大)、腹泻(大便多酸臭)、胃胀痛(越揉越痛)、口中异味(酸臭异常)等。积食在脾,多为慢性的、长久的积食导致,经常出现,但症状相对不急,比如厌食、消瘦、头发稀疏、面色发*、容易感冒、睡眠不安等。当然,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常常一起出现,互为因果。
湿热
立夏·夏季开端
再来说说湿热。湿热偏盛的季节,气候炎热,雨水较多,在这种条件下,最易形成湿热病邪,从外侵袭人体而发病。此外,脾胃运化功能受湿热邪气影响而下降,若再乳食无度、贪凉饮冷,则运化功能更易受损,如此则“内外合邪,同类相召”,导致湿温病的发生。正如清代名医吴鞠通所说:“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两湿相合,胶着难解。
湿热从外而入,侵犯肌表则表现为低热、头重如裹、身困乏力等。侵犯口鼻则表现为扁桃体肿大、化脓,及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等。侵犯肺部则表现为咳嗽、咯*黏痰、喘息等。侵犯脾胃则表现为食欲不佳、口中黏腻、腹胀、恶心呕吐、大便黏滞不爽等。侵犯皮肤还会导致湿疹、瘙痒、癣、脚气等各种皮肤病的发生。
《时病论》记载:“疰夏者,每逢春夏之交,日长暴暖,忽然眩晕、头疼、身倦、脚软,体热食少,频欲呵欠,心烦自汗是也。”疰夏主要症状为春夏之交时出现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低热,大便溏薄”等症状,总因可概括为湿温,夏季多因暑湿之气外侵,困阻脾胃,或耗伤正气,脾失健运所致,西医学的夏季热、先兆中暑与此病相似,可参考治疗。
小儿积食遇上湿热的表现
立夏·夏季开端
1、发热
因为内热和积食被湿气笼罩,所以此类患儿以低热为主,体温不高,但摸起来烫手,甚至潮潮的,尤其是腹部和手脚心,用体温计量一下,甚至会比腋下或额头的体温高。热势多在午后或傍晚加剧,用退烧药以后部分能退到正常,但过一会又开始发热。反复用退烧药以后大量出汗,耗伤津液,出现精神不好、嗜睡、哭闹、手足抖动等,严重者会出现昏迷、抽搐、惊风等症状。
2、口腔症状
这个季节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高发,具有高传染性,西医认为是肠道病*感染导致,而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牙龈属胃,咽通于胃,喉通于肺”。口唇、口腔、咽喉的症状多和脾、胃、肺有关。湿热和积食困阻中焦脾胃,郁而化热,热势上炎,造成人体内部气机升降失常,阴阳失衡,就更易外感湿热病邪,出现如上症状。
3、呼吸道症状
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主通调水道,湿热最易困阻气机,造成气滞饮停,再加上积食伤脾,酿生痰湿,上犯于肺,出现痰黏、咳嗽、喘息、胸闷等症状,此类咳嗽要慎用抗生素。中医认为抗生素属寒凉药,易伤阳气,应用不当容易损伤脾胃,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出现腹泻、呕吐等症。
4、消化道症状
脾胃五行属土,应于长夏,主运化水谷精微,居于中焦,为人身气机升降的枢纽,湿热与积食困阻中焦,脾不升则腹泻,胃不降则呕吐。
宿食停滞在上,则呕吐物多酸臭难闻,积滞在肠,则大便稀溏而黏滞不爽,色*如酱,臭秽难闻,里急后重,始终感觉没拉干净,有些甚至伴有腹痛、腹胀,小便*而少,但不想饮水,此类患儿口气异常难闻,食欲不振,舌苔厚腻。
对于积食日久,脾虚气血不足的患儿,更容易出现腹泻、脱水、惊风、抽搐等急症。
预防和调理
立夏·夏季开端
那么对于积食遇上湿热的儿童,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和调理呢?
1、消积运脾
积食新发,或积在胃肠,要以消积为主,可选择焦山楂、炒麦芽、炒鸡内金、焦神曲等,中成药可选择保和丸,西药可选择消化酶类药物,帮助肠胃消化。
积食日久,或积食伤脾,要以健脾运脾为主,可选择太子参、茯苓、炒苍术、山药等,中成药可选择健脾丸等药物。
针对1岁以上的儿童,可以喂一些食疗药膳,提前预防积食,比如山楂苹果汤、山药莲子粥等。
山楂苹果汤
配料:山楂5g,苹果50g。
步骤1:山楂去籽,苹果果肉切块;
步骤2:加适量清水,小火慢煮20min即可。
作用:健胃消食。
适用人群:1岁以上儿童,一周2~3次。
山药莲子粥
配料:山药50g,莲子10g,粳米50g。
步骤1:山药去皮切丁、粳米洗净浸透,莲子去芯;
步骤2:在锅中放入莲子、山药、粳米,煲1h左右至粳米软烂。
作用:健脾益气。
适用人群:1岁以上儿童,一周2~3次。
若发现儿童有积食的表现,也可以进行小儿推拿来缓解。
揉板门
定位:手掌大鱼际中点。
手法:拇指指尖按揉,重按有酸麻的感觉。
频次:5min。
作用:按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多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症。
分推腹阴阳
定位:自剑突开始,沿肋弓角边缘,至平脐。
手法:两拇指沿定位弧线,向两旁分推。
频次:~次。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对于小儿腹泻、呕吐、恶心、便秘、腹胀、厌食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的活疗效果较好,常与捏脊、按揉足三里等法合用,作为小儿保健手法。
2、化湿清热
湿热初起,困阻肌表,表现为发热、身困、乏力、头晕等,可选用藿香、佩兰、荷叶、芦根、薄荷、青蒿等,煎汤外洗,清透湿热。
湿热入里,困阻肺胃,表现为胸闷咳嗽、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轻者可选用杏仁、薏苡仁、茯苓、丝瓜、冬瓜等进行食疗调整,严重者需在医师指导下选用枇杷叶、瓜蒌皮、薏苡仁、石菖蒲等清热化湿类药物。
药材:藿香10g、佩兰10g、荷叶10g、芦根30g、*芩10g、薄荷6g(后下)、青蒿15g。
步骤1:加水没过药面3~5cm,先浸泡30min;
步骤2:大火煮开,小火煎煮10min;
步骤3:滤出药汁,兑入温水,泡澡熏洗。
作用:祛暑解表,宣透湿热。适用于湿热在表,见发热、身困、头晕等症。
注意事项
立夏·夏季开端
一忌口
宜清淡饮食,忌过于油腻的食物、奶制品等,积食和湿热均容易困阻脾胃,脾胃功能低下的情况下,油腻、奶制品均容易聚湿成痰,形成新的病理因素,加剧病情的发展。
二忌过用消导
过用消导之药易耗伤脾胃正气,加重湿热的发生、发展,应在消导之中佐以化湿清热药,如藿香、厚朴、茯苓、竹叶等,以分消湿热。
三忌过用退热药
湿温病发热一般以低热为主,正确的治疗方法是宣透湿热,使患儿“微微出汗”,体温慢慢退至正常,而不能“汗出如洗”,出汗过多易伤阳气,阳气一伤,疾病就不容易彻底治愈。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
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家有小儿初长成
即使立夏,也不疰夏
本文作者:陈天翼
医学博士,医院儿科医师
有用且有趣,专业不古板
立体化、一站式魅力中医学堂
总策划
傅永红专题策划
辛丽丽杨淮
编辑
蒲晓田图文设计
周有晴
投稿、转载请联系
手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