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杰瑞老爸之前已经写过几篇相关文章了,此病在国内很常见,杰瑞老爸的神兽之前也得过一次疱疹性咽峡炎,靠的还是“冰淇淋+对乙酰氨基酚”疗法度过几天艰难期。最近看到一个小女孩因危重症去世的事件,实在是让人不吐不快。事件如下图所示:
事件中的“中西结合的奇葩治疗”方式,极有可能埋下后面导致危重症问题的祸根,既然医生已经判定为疱疹性咽峡炎了,还是直接让住院输液,还同时使用静脉注射抗生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和著名垃圾中成药注射液“炎琥宁”,可谓背后补刀性质的神操作:
1、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说明书里明确写明了“12岁以下儿童使用本品的安全有效性尚不清楚。”,而且也完全没有必要使用。
2、著名垃圾中成药注射液“炎琥宁”(“喜炎平/穿琥宁”是其马甲)在年就被CFDA禁止给儿童使用,原因是引发的不良反应太多,其中对于儿童来说,大部分都是重度不良反应,以下内容来源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其中明确提到了严重不良反应的表现包括呼吸系统的损害:
至于这个事件中的庸医后续误把重症表现判定为“支气管肺炎”,还给了“阿奇霉素”和“复方锌布颗粒”(每包含有葡萄糖酸锌0.1克,布洛芬0.15克,马来酸氯苯那敏2毫克。),更是显示其缺乏认知和乱搞一气。
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国内医疗系统中的儿科方面的庸医比例实在是太高,各种因为抱着老旧观念不改和缺乏认知导致的神操作让人瞠目结舌。在这个完全没有循证医学土壤的地方,父母应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孩子?无非就是以下几个关键点:
1、父母要有不断学习和更新认知的态度和行动,因为你不这样做,倒霉的就是你和你的孩子!
2、不要把某个医生当权威,作为患者或者监护人,你当然有权利去和医生讨论病症以及治疗方案和收益/风险,尤其是在国内,不要把所谓的“从医多年、经验丰富”的头衔看作是权威,因为绝对的权威只有不断更新的医学指南,而不是某个医生个人凭经历和感觉处理。可参考之前写的文章:《老调重弹一下,由今天看到的神话破灭的案例想到的》
3、坚决拒绝任何中医/中药/中成药相关的事务,这不用再多说了。
4、发育正常的孩子不是豆腐做的,除非是3个月内的小婴儿宝宝,或者孩子本身有已知的慢性疾病、免疫系统缺陷等等问题,或者是严重外伤等等,父母不要一遇到孩子有发热和咳嗽等问题,立刻就慌了神,医院,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大概率一家子往火坑里跳。父母应该冷静下来,察言观色,想办法让孩子感觉舒适和愉快,比如给予孩子冰淇淋/平时偏爱的甜食/视情况适度使用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等处理,如果孩子确实有明显精神不佳等问题,医院处理。
5、坚决拒绝动不动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静脉注射输液的陋习,中国大陆作为“吊瓶大国”不是白叫的,简单的很,医院医院/社康/私立诊所等地方的输液区看看就知道,等待输液排队的人比节假日超市收银台等待结账的还夸张,在没有明确指征之下,对于小孩/有心血管疾病的成人来说,静脉输液哪怕只是单纯的注射生理盐水,大量的液体突然的涌入血液循环系统,都会给心血管带来不必要的严重负担。在面对已知的和病*感染导致有潜在爆发性心肌炎,脑炎以及肺水肿的情况,静脉注射输液必须要严格限制,避免加重已经受累的心血管系统的负荷,造成心脑血流动力学的急性失代偿。
有关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的预防,之前的一篇文章已经说了不少:
《小贴士:春夏之交开始,务必提防肠道病*引发的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
现在再强调一个小细节,在高发季节,应该尽量避免带孩子去室内游乐场所玩耍,特别是海洋球池,很容易被其他已经染病的孩子的分泌物给污染,然后又根本无法做到消*处理。如果孩子一哭二闹,实在是扛不住,那么带孩子去玩耍也应该控制好时间,务必让孩子全程带好口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断手口接触传播,然后在玩耍后务必立刻带孩子去洗手间仔细洗手。
最近10年,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的重症案例比例有所下降,和主要病原体由危害程度高的肠道病*EV71和柯萨奇病*CV-A16变为危害程度偏低的柯萨奇病*CV-A6和CV-A10有关(也和此事件的“中西结合的奇葩治疗”方式有所减少也有关系,虽然说没有具体统计数据,但是几乎可以肯定,现有的重症案例在发病初期都是接受了“奇葩治疗”方式,这是国情特色问题),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就读民办普惠幼儿园的孩子,应该在入园之前接种EV71疫苗,以尽可能的预防(疫苗也不是%保证,比如这个事件中的小女孩已经接种了EV71疫苗,但是没有产生有效抗体)
经常说的老话还是再说一遍:父母多学习,焦虑不再有,智商税不交,孩子少服*!!
更文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