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逐渐转热,手足口病已进入高发期,同时上线的,还有它的“小弟”——疱疹性咽峡炎。
近期各地对这“兄弟俩”发布的预警信号,可谓一浪接一浪↓
提到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很多宝爸宝妈瞬间“脸盲”,因为这两家伙实在是太像了,撞脸指数高达99.99%。
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到底什么来头?两种病*同时肆虐家长要怎么应对?!
从病症上来说,疱疹性咽颊炎来势猛烈,高热抽搐的临床表现往往让家长先乱阵脚,但实质上来说疱疹性咽颊炎不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与后遗症,但手足口病不然。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手足口病患者有1%的几率感染并发症,尤其是三岁以下的儿童,常见有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有时往往危机生命;家长们应当在发现孩子有手脚水泡与发热后,及时送去就医,切勿拖延。因此,从并发症来看,手足口更危险。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疱疹性咽炎?
疱疹性咽炎发作时主要有以下几个症状:
1.口腔、喉咙、舌下等部位起1~2mm的疱疹溃疡。
2.突然高热,可出现惊厥。体温一般在37.7~40℃。
3.咽痛,疼痛到可使孩子流口水、拒食。
4.发病时常有呕吐或头痛,少数患儿有腹痛。
孩子如果发生以上症状,就要考虑是疱疹性咽炎的可能性,应及时就医,否则有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小疱疹发展成脓疱,病情就加重了。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手足口病?
家长可以对照以下症状:
1.发高烧,体温多在38℃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
2.出现丘疹或疱疹,多发于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3.口腔溃疡疼痛,拒绝进食。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关系很近,很多医生把它俩比作成“亲兄弟”、“表兄弟”或者“姊妹俩”。简单说,两者都是一个“族群”的肠道病*引起,但这个族群里面不同的“族人”喜好不同,攻击部位不同,造成孩子们不同的症状和表现(具体不同请看下表)。
如果宝宝不幸“中招”,如何护理?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期识别危重信号,及时就诊,合理治疗,一般都可顺利康复。
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通过粪口和呼吸道传染,预防方法类似,总体来说记住这五点: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建议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以避免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
以自然通风为主,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无法自然通风的可采用排风扇等机械通风,有条件的可使用紫外线消*。
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奶瓶、奶嘴及餐具使用前充分清洗、消*;
高发季还要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多密集公共的场所,因为不管疱疹性咽峡炎还是手足口,病症消失后还会持续有1~2周的后续传染期。
最后,家长要及时给孩子接种疫苗。
tip:图片和文字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