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我家孩子最近出现发热、嗓子痛、食欲下降等症状,口腔上颚、咽喉部还长了一粒粒疱疹,医生说得了疱疹性咽峡炎,这个病严重吗?
疱疹性咽峡炎虽然会使患儿咽峡部疼痛明显,有些患儿还会反复高热,但是大多为轻症病例,预后良好,不必过分担心。
答
据悉,每年5月到7月是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高峰,这与气温上升、雨水较多有一定关系。温度高湿度大的环境很适于病*的生存,而且病*会大量的繁殖,导致患病人数的大幅度增加。
问
这两个听起来毫不相关的疾病为什么放一起来讲?
我们先来了解下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的相关知识吧。
答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
1
传染性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各地全年均有发生,以密切接触、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我国在夏秋季多见,5岁以下儿童尤为易感。
2
病程
潜伏期2~10天,平均3~5天。为自限性疾病,病程一般7~10天,如重症或出现并发症,病程相应延长。
3
临床症状
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皮疹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有些患儿在恢复期可出现手掌和脚底脱皮伴指甲脱落。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并发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
1
传染性
传染性很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小儿。
2
病程
疱疹性咽峡炎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
3
临床症状
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典型症状出现在咽部。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诉咽痛,甚至影响吞咽。婴幼儿则表现为流涎、拒食、烦躁不安。有时伴头痛、腹痛或肌痛,5岁以下小儿有1/4可伴发呕吐。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的关联
1
感染病*
两者都是感染肠道病*所引起的疾病,出自同一个超大家族,属于一对“表兄弟”。二者病*间有许多重叠,导致症状与传播非常相似,又有所区别。
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本病,系不同型病*引起。
2
皮疹部位
相同处:口腔的上腭和咽部都会长疱疹。
不同处:手足口病除了口腔疱疹外,口唇周围、手足、臀部,甚至膝部、腹部等部位也会长有皮疹或疱疹。
部分手足口病患儿以疱疹性咽峡炎为首发症状,随后出现掌心、足底、臀部及膝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
3
症状表现
相同处:两者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咽痛。
不同处:疱疹性咽峡炎一般先发热再发现疱疹,热度较高,热程反复,少部分高热时还可能伴抽搐,随后就诊时发现口腔有疱疹,疱疹破溃形成溃疡后咽痛明显,孩子会出现流口水甚至拒食的现象。全身和咽部症状一般在一周左右自愈,虽然来势猛烈,但不会造成严重并发症与后遗症,预后良好。
大多数的手足口病是先发现出疹再发热(有的也会无热),一般是中低热,热程短,1~2天即可恢复正常体温,咽痛症状比较轻。除了口腔疱疹外,皮疹波及部位多,且少数病例可并发肌阵挛、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衰竭等重症,病情凶险,可致死亡。
防控措施
校园防控
1.做好传染病宣教工作,家园联动,一起做好防控工作。
2.加强晨检及午检,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加强因病缺勤登记、病因追踪,家园沟通,及早发现传染病疫情。
4.加强班级全日观察,如果发现幼儿有传染病早期症状或疑似传染病情况,做好隔离,及时与家长联系,落实就诊。
5.加强传染病疫情班级的隔离检疫,对检疫观察期内的班级与其他班相对隔离,不参加园内聚集活动,不进入公共教室活动。
6.加强园内各环境的清洁消*,特别是对幼儿活动的教室、盥洗室、寝室等场所加强消*防控。
7.加强个人卫生,进行手卫生指导,防止病从口入。
家庭防控
1.患儿尽量居家隔离,注意休息。
2.保持居室空气流通,温度与湿度适宜。
3.减少不必要的外出聚集,尤其是人多的游乐场所。
4.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预防免疫
虽然接种EV71灭活疫苗并不能预防所有的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但可以预防由EV71病*导致的重症手足口病,减少重症、死亡病例的发生,因此无接种禁忌症的适龄幼儿还是建议接种。
护理要点
预防传染病
守护幼儿健康
家园携手
共同捍卫
常州机幼集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