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一种口腔细菌可引起致命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TUhjnbcbe - 2025/1/3 17:58:00

小丽因为发热、心慌、气喘、胸闷住院治疗,经检查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令人惊讶的是他发病的原因是口腔中的一种细菌感染引起来的,这种细菌就是格氏链球菌。

发热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在口腔中常存在的一种细菌容易在牙齿表面形成斑块,并且如果牙龈有出血伤口,细菌从伤口进入血管后会引起血凝块,逐渐导致血栓和心内膜炎等疾病,因此注意口腔卫生对防止这种细菌感染非常重要。

英国研究人员指出,这种名为格氏链球菌的细菌外表具有一种分子结构,它与一种具凝血作用的蛋白质很相似,如果进入血液就会导致血小板凝聚成团,并且这种细菌躲在血小板凝聚的团块之中,不易被免疫细胞或是药物杀死,会引发长期病变,常见的如血管栓塞。

格氏链球菌亦称格登链球菌,属于链球菌属缓症链球菌群,为兼性厌氧菌,它是人类呼吸道及胃肠道的正常寄殖菌,为条件致病菌,致病力低,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格氏链球菌可在人类的口腔和咽部存在,具有表面黏附蛋白,极易黏附在人口腔中,当易感人群进行拔牙、刷牙,甚至吃饭导致口腔出现伤口时,格氏链球菌随着血流进入体内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超声心动图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较少见但可致命的感染性疾病,是指致病微生物引起心内膜、心瓣膜及大血管内膜感染发炎。心内膜感染后形成的病变,医学上叫赘生物,由细菌、血小板团、坏死的心内膜组织、纤维蛋白等组成,大多附着在心瓣膜上。赘生物常受血流冲击掉下来,随着血流到远端,堵塞血管,引起“栓塞”。

栓塞部位可发生在不同的器官和组织,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大的栓子可堵塞心瓣膜口,立刻引起死亡;较小的栓子引起肾、脑、脾、肠系膜、肢体和肺栓塞,发生不同症状;很微小的栓子常常堵塞毛细血管,产生皮肤可见的瘀点。

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一旦出现上述蛛丝马迹,就应进一步检查。除了血培养以外,超声心动图也很重要,超示心动图可以发现心脏中的赘生物。治疗上要选用适当抗生素,宜早期、大剂量、长疗程、静脉给药。

注意口腔卫生

对普通大众来说,预防格氏链球菌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应注意通过刷牙等方式来保持口腔清洁,尽量减少格氏链球菌在牙齿表面聚集和滋长。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种口腔细菌可引起致命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