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当前我国已进入手足口病流行季。4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手足口病疾病防控宣传会议通报,截至4月20日,全国累计报告病例数达14万多,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2%。目前整体疫情平稳,但专家预测未来手足口病或将进入高发季。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唾液等或被其污染的物品、环境而感染。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手、足、臀等部位皮肤出疹为主要特征,7~10天后可康复。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肺水肿、心肺功能衰竭等。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重症、死亡主要集中在3岁以下儿童。
监测结果显示,年3月我国手足口病报告病例约2.8万例,是2月疫情的2倍以上,报告病例数开始上升,即将进入流行季节。手足口病可引起重症和死亡,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自年以来,手足口病发病数一直位列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每年平均报告病例数约.7万,死亡数位列法定报告传染病前五。
传播途径复杂且极易传播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以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手、足、臀等部位皮肤出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会出现脑炎等严重并发症。易感人群是五岁以下儿童,春季是手足口病高发季,部分地区在10月至11月还会出现秋季小高峰。
“到目前为止手足口病疫情相较去年有所缓和,这和各个医疗机构采取了积极有效防护措施有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常昭瑞解释说。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张静介绍,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复杂且极易传播,病毒在自然环境中存活时间长。她说,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水杯等物品都可以造成传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许文波表示,患过手足口病的孩子,仍有可能感染其他种类的肠道病毒,进而患上另一种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可防可控
专家呼吁公众科学理性对待手足口病,积极预防,不盲目恐慌也不放松警惕。“只要做到规范防,规范治,规范护,手足口病并不可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局评价处调研员孙学军说。
手足口病的防控首先要控制传染源,一旦发现有出现手足口病症状的医院就诊或是居家隔离。其次是要切断它的传播路径,主要体现在加强对重点机构,比如托幼机构和小学的卫生管理方面,定期清洗、消毒常用物品,制定相关卫生标准。
另外家长也要做好预防工作,“喝开水,吃熟食,勤洗手,勤通风,晾被褥。”这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十五字口诀。
最后还需要保护易感人群,及时接种疫苗。据张静介绍,EV71病毒引起的症状较为凶险,致死案例也有发生。接种EV71疫苗是预防EV71感染手足口病非常经济的重要武器。“该疫苗是我国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疫苗,其安全性和免疫原性非常好,保护率达95%。”
家长应做好患儿隔离和照顾
对于已经出现手足口病症状的孩童,家长也无须过于惊慌。首都医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钱素云说,手足口病轻症一般的病程是7天至10天,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只要没有重症的表现,可以遵医嘱在家进行对症治疗,如多喝水、饮食清淡,可以帮助孩子自愈。
重症的早期表现都有哪些呢?
孩子体温大于38.5℃,且持续两到三天以上,家长需提高警惕;孩子出现了至少一次呕吐,另外出现了睡眠时惊醒,四肢抖动,呼吸、心跳加快,精神萎靡等,这些情况就是重症的早期表现。特别是出疹并不典型的患儿出现以上症状,家长更要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