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晚,林俊杰在演唱会上透露,前段时间自己生病了,本以为是简单的感冒,结果得了通常是5岁以下小朋友才会得的手足口病,嘴巴里长了70多个溃疡。
说到手足口病,相信绝大多数宝爸宝妈们已经不陌生了。但现在正值手足口病的一个小高峰,袋鼠麻麻还是决定再介绍一些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一些新手麻麻。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很常见的儿童传染病(最常见的是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但并不是儿童“专属”,成人过于疲劳、处于免疫力低下期时,也容易感染。不过,相对于儿童,成人患手足口病症状不是很严重,一般不会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
通常来讲,手足口病最爱挑5岁以下的小朋友“下手”,1~2岁儿童发病风险最高,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免疫力较低,对病毒的抵抗力较差。
要知道,手足口病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所以如果幼儿园爆发手足口病,经常是一个班甚至整个幼儿园停课。
而每年的4~7月为手足口病高发期,9~11月还会出现一个次高峰,家长们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
二、如何识别手足口病?
临床上,手足口病一般以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散发性疱疹为主要特征。
手足口病患儿发病初期常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疲倦或咽喉痛等症状。发热1~2天后,在舌头、牙龈和/或两颊内侧等口腔部位出现水疱,痛感明显,这些水疱初期为细小红点,后形成溃疡(部分病例无发热)。
多数患儿手掌、脚底、小屁屁会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不易溃破。
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有种新型手足口出没,病原主要是柯萨奇A6型病毒(CV-A6),这种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主要有以下特点:
1、皮疹分布更广泛、更密集
传统型手足口病皮疹一般只出现在手、足、口、臀部位,但新型手足口病皮疹分布更广泛、更密集,可累及全身,且伴有瘙痒、疼痛感,易溃破。
2、结痂
传统型手足口病愈合后一般不会留痂;而CV-A6引起的手足口病治愈后可留下硬痂(数天后自动脱落)。
3、脱甲
约30%的CV-A6型手足口病患儿在恢复期病程2~4周后会出现脱甲;而传统型手足口病也可能会出现脱甲,但脱甲率通常低于5%。
CV-A6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因为皮疹严重,看起来更为凶险,很多家长很恐慌。大家不必太过紧张,因为CV-A6病毒一般不累及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引起的重症及死亡比例较小。
还有的妈妈问:手足口病的症状和疱疹性咽峡炎很像,它俩怎么区分啊?
确实,疱疹性咽峡炎是手足口病的“近亲”,临床表现也有相似之处。
不过想要区分也很简单:
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只出现在口腔(疱疹的样子:周围黏膜是红色的,中间可以看到明显白色的小泡泡);
而手足口病的疱疹在手、足、口、臀等部都可能出现。
三、出现以下5种情况赶紧就医
首先需要明确:疱疹性咽颊炎和手足口病都属于自限性疾病,没有特效药也不需要用抗生素,对症用药缓解症状就行:
1、正确退热
如果宝宝体温超过了38.5℃,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此外,这两种药物有一定的止痛效果,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疱疹和溃疡造成的疼痛。
2、咽痛护理
出现咽痛,可以适当吃一点儿冰淇淋或凉的水果、粥等半流质食物给予缓解;如果咽痛严重,可遵医嘱用药,同事注意补充水分。
3、皮疹的护理
皮疹初期,可给宝宝涂炉甘石洗剂;如果疱疹破溃,可涂0.5%的碘伏,并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注意要给宝宝勤剪指甲,以防抓破造成局部细菌感染,并降低传染性。
从并发症角度来说,手足口病要比疱疹性咽峡炎更危险,尤其是3岁以下的孩子,会引起脑膜炎、脑炎、肺出血等并发症,严重者危及生命。因此,发现孩子手脚长皮疹后,要密切观察。
如果发现以下5种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务必及时就医:
1、持续不退的高热(39℃以上超过24小时,或者服用退热药后体温依旧下降不明显);
2、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不安、哭闹都没有力气
3、频繁呕吐;
4、肢体抖动或无力、面色苍白、呼吸加快等;
5、脱水严重(眼窝深陷、嘴唇干裂等);
(脱水程度判断参考)尤其是对于3岁以下的宝宝,如果发热不退、精神状态和进食饮水都不理想,或出现其他令家长不安的表现,千万别耽搁,医院。
四、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属于“病从口入”,患儿的玩具、排泄物和破损的皮疹等都具有传染性,袋鼠麻麻建议家长教导孩子做好以下几点:
勤洗手、吃熟食、注意孩子用品及环境卫生、疾病高发期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等。
此外,就是及时接种手足口疫苗。
EV71疫苗(二类疫苗)对肠道病毒71型(也是最危重症的一型)感染的保护率达90%以上。疾控中心建议,6月龄~5岁的孩子建议尽早接种EV71疫苗,尽量在12月龄前完成2次接种。
袋鼠麻麻有话说:
宝宝生病麻麻看了揪心,但一定要稳住,千万别乱了阵脚盲目用药,科学护理、对症治疗,可以帮助宝宝早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