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手足口病,相信许多人对于这个名称并不陌生,但要说到对它有什么清晰的了解和认知,一下子还真又说不上来一二。
也正是因为不少爸妈都抱着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所以让这个熟悉的“陌生人”在每次卷土重来的时候,仍然祸害到了一批又一批的宝宝。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或日常接触传播。多发生于6岁以下的婴幼儿,潜伏期2-10天,病程一般为7-10天。
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者病情进展快,易导致死亡。
发病特征:
初期症状与感冒非常类似,宝宝可能有低热(38℃左右)、困倦、头痛、咳嗽、流鼻涕、恶心、呕吐、食欲不佳等症状。
也有许多患儿是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发病期1-2周时,症状最明显,如果发现下面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症状,医院检查。
◆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疱疹破了,宝宝会感到很疼,抗拒吃饭、吃奶;
◆手掌或脚掌出现米粒大小疱疹,不疼不痒;
◆臀部或膝盖偶尔出现米粒大疱疹,不疼不痒。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手足口上的疱疹在同一个宝宝身上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后消退。
传播途径:
1、饮食传播:
被污水感染、不卫生或过期的食物都有可能将细菌不断扩散,引起宝宝感染。
2、飞沫传播:
患儿的飞沫中能带有病毒和咽喉的一些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几个小宝宝靠在一起说话时,病毒可能在不知不觉间就传播开来了。
3、接触传播:
患儿玩过的玩具、餐具、奶瓶、毛巾、被子、内衣等等都有可能沾染上细菌,健康的小宝宝接近这些东西可能会让细菌有机可乘。另外还有一部分是通过看护人而接触手足口病病毒。
预防方法:
1、接种疫苗
由于手足口病治疗上还缺乏有效的特异性药物,疫苗接种是预防手足口病最有效的措施。
2、减少接触感染的机会
饭前便后,尤其是外出归来要用肥皂水或洗手液洗手,不揉眼睛、挖鼻孔,尤其是喜欢吃手的小朋友更要注意手的卫生;
家长们在接触宝宝前、替宝宝更换尿布、处理宝宝的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后,也要洗手。
个人用品专用,外出携带后的玩具和用品注意清洁,公用的玩具要用消毒水擦拭消毒。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
3、环境隔离与保护
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洗衣勤晒被;
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到公共场所逗留,如游乐场、电影院、商场等;
观察身边有无患病儿童,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减少被感染机会。
4、提高孩子的抵抗力
注意孩子的营养和休息,饮食方面要清淡、种类丰富,少吃油腻、燥热、难消化的食物,多吃蔬果,以免肠胃疲劳,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而引起孩子机体抵抗力下降。
5、随时留意宝宝状态
流行期间,家长每天晨起或晚归时检查孩子的手心脚心、肛门周围处皮肤有无红疹,口腔有无疱疹,注意孩子的体温、精神状态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6、小心成年人携带病毒感染儿童
要注意,成人也会感染病毒,一般不会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外出归来和照护孩子是也要注意手的卫生,避免携带病毒传染给宝宝。
被感染处理:
手足口病没有特效药,只能缓解相应的症状!
不过,家长也无需恐慌,手足口病患儿中99%左右是轻症,一般不需住院,门诊治疗即可,适宜居家护理,以减少交叉感染,大多能在一周内痊愈。
除了遵医嘱进行治疗外,家庭护理做到以下几点:
1、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2、房间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流通;3、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4、照顾患儿的家长接触患儿前、更换尿布和处理粪便后要认真清洗双手,患儿的排泄物要妥善处理污物,避免传染;5、避免刺激性食物,患儿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少食多餐;6、小月龄宝宝往往会因为口腔疼痛出现拒食、流口水、哭闹、睡眠不好等情况,妈妈要耐心对待;7、剪短孩子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小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