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又值开学季,儿科医生提醒家长和小朋友们,有些疾病多发,需要多加预防!
1、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这是儿童中比较常见的病*性传染病,全年都可发病,夏秋时节仍是高峰期。家中如有5岁以下的儿童,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
如果儿童在发热的同时,还被发现有口腔咽峡部、手、足、臀等部位出现皮疹的情况,那极有可能就是感染了手足口病,医院明确诊断。部分儿童还可能伴有乏力、咳嗽、流鼻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2、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手足口病的“表亲”,同样需要重视。它们都属于病*性传染病,易发于5岁以下儿童,以密切接触传播为主。
疱疹性咽峡和手足口病一样会在在口腔里看到疱疹溃疡,除了没有手、足、臀等部位的皮疹之外,其他症状和手足口病非常相似。手足口病初期还可能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
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都以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食具以及床上用品等物品传播。
对抗它们,三条“底线”要牢记:
1
第一时间就诊,孩子发烧超过三天,不能忽视
虽然多数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良好,属于自限性疾病,症状较轻的儿童一般一周左右痊愈,但少部分重症儿童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危及生命。一般推荐发现症状,医院就诊。
特别提醒,如果超过三天高烧不退,或出现浑身发软,呕吐,惊跳,肢体抖动等情况,要高度怀疑并发脑炎可能,一定要带孩子需及时就诊。
2
“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太阳”
不要和孩子共用餐具、发病高峰期少去公共场所、去医院时减少交叉感染几率(先派一位家长挂号、排队,医院)。
3
勿擅用抗生素、擅自返校上课
两种疾病都是由病*引起的,在没有确诊混合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并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如果给孩子乱用抗生素,甚至还会导致菌群紊乱延长病程。
还有的家长见孩子没有症状了,就急着去上学。但这时病*传染性往往还在,所以确诊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还是要在家呆满2周再考虑返校。
目前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有了EV71疫苗(手足口病疫苗),接种成功后可以有效预防EV71病*(重症手足口多是此病*导致的)引起的手足口病。(但是对柯萨奇A16、A10等其它病*引起的手足口病是没有预防效果的。)
3、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通常从9月开始发病人数增多,10-11月是发病高峰期,其中6个月—2岁的婴幼儿特别多。
秋季腹泻是由一些肠道病*引起的,最常见的是轮状病*。病*感染后儿童在开始的1至3天会有明显的发烧、呕吐症状,随后开始出现腹泻。如果孩子突然大便次数增加(一天内多于3次),或排便呈明显“蛋花汤”样,医院就诊。
预防措施
除了谨防“病从口入”,通过呼吸道吸入病*颗粒也会导致感染,所以秋季腹泻的传染性是很强的。
预防的第一要素还是注意卫生,孩子们的餐具、玩具应经常清洗消*,最好高温消*。孩子们还是要做到饭前便后认真洗手,同样,如果确诊了秋季腹泻,要在家隔离。
除了被动预防,接种轮状病*活疫苗是预防的有效手段。但由于人体感染轮状病*后获得免疫维持时间较短,轮状病*又有A、B、C、D4个亚型,相互没有交叉免疫,疫苗也不可能覆盖所有亚型,所以疫苗需要每一年到一年半接种一次,保护率可达到75%至80%。
4、儿童哮喘
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增高、发病人数增多,而且气温的变化对哮喘患儿来说是一个刺激因子,加上秋天很多植物落叶、播种,空气吸入性过敏源增多,从而诱发的哮喘病例也会增多。
预防措施
针对有病史的患儿,在气候骤变之前可以早期使用一些预防的药物;及时添加衣物,避免着凉;饮食上也要尽量避免食用虾、蟹等容易致敏的食物;家中也要做好清洁工作,以免粉尘过多刺激患儿。
来源:杭州发布
校对:马幺幺
审核:刘*
编委:阿拉腾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呼和浩特日报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