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r [复制链接]

1#

传染病

健康知识讲座

进入夏季,气温升高的同时雨水开始增多,这就为细菌滋生创造了好的条件。对于免疫功能尚不完善的小朋友来说,初夏是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高峰期,为做好幼儿园传染病防控工作,提高教职工对幼儿常见传染病防控常识普及教育,因此,5月31日上午,我园特邀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红漫主任,在万有分园多功能厅,进行了“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健康知识讲座。

什么是手足口病

是由肠道病*引起的传染病,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手足口病好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幼儿发病最多。

临床特征:发病早期有点像感冒,急性起病,发热,一般为38℃左右,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同时或1~2日后手掌或脚掌处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有时也会出现在臀部或膝盖处。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壁厚,疱内液体较少。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常常流口水,不能吃东西。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5-7月份是手足口病高发期。

手足口病皮疹的“三个四”:

四部位: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是由柯萨奇病*及肠道病*引起的传染性强、流行快,具有自限性,突出高热的特殊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好发于夏秋季节,多发生于6岁以下孩子,常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其传播途径为呼吸道传播和粪口传播。

宝宝一旦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可能伴有发热症状,体温可达38℃-40℃。1-2天后,患儿咽喉或软腭处会出现小红点,然后逐渐形成水泡,再破溃成溃疡,这时候,宝宝可能会因为咽喉疼痛剧烈,患儿抗拒吃饭或吃奶,心情也比较烦躁,容易哭闹。不过妈妈也不要太担心,因为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2天左右宝宝就会退热,5-6天后病情即可好转。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的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的咽峡部起疱疹跟手足口病的口腔疱疹看上去完全一样,不同的是疱疹性咽峡炎通常都会伴有发热,并且往往是突然发生的高热,经常有妈妈形容说,前一刻还在好好的玩,突然就烧起来了,一会儿就到40度。除此之外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只出现在口腔内,皮肤是没有疱疹的。

由于这两个病本质上差不多,患病后都建议隔离两个星期

预防措施

PreventiveMeasures

1

控制传染源

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了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2

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进行一些必要的消*工作等等,可以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

4

养成良好卫生和生活习惯。在饭前便后、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

5

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者肘部衣服遮挡口鼻。

6

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合理睡眠;补充营养,科学饮食,宜多食富含优质蛋白、微量元素的食物;加强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文稿:赵丽莎

排版:康春苗

初审:李兴容

复审:金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