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多地疾控紧急提醒这种病的高发期来了,一 [复制链接]

1#

做父母的,最怕孩子生病。

昨天同事妈妈送宝宝去托班的时候,发现“手足口病”这个魔头又又又来了!

一搜新闻,各地都已进入手足口病高发期了!

这个魔头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在5至7月最为嚣张,专门欺负6月龄-5岁的小宝宝,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

然而新手爸妈们对于这种病,很容易表现出两种极端:

第一种是“谈虎色变”,一旦发现孩子身上起了皮疹,深夜也要赶去急诊;

另一种则是“麻痹大意”,觉得这种病自己会好,置之不理,或者将它与疱疹性咽峡炎混淆处理,最终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宝宝的生命安全。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表示,手足口病传播系数达4.2至6.5,是新冠病毒的3倍!

知己知彼,才能做好更有效的应对。小贝这就为大家揭开“手足口”的真面目,一起预防疾病,保护孩子!

如果你家的孩子正处于5岁以下,或处于幼儿园、托儿班这些人群相对密集的场所,这篇文章一定要看!如果是爷爷奶奶或是外婆外公带娃的,这篇文章更需要看下。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

它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具备很强的传染性,极有可能发生“病从口入”。

而且宝宝通过家人患病的几率很大。虽说幼儿是手足口病易感人群,但成年人也可能携带手足口病毒,有的只是因为免疫力较强,不会发病罢了。

当这些“隐性感染者”,与孩子亲昵玩耍时,极有可能导致宝宝感染。

那么,这种病究竟长什么样?

顾名思义,手足口病就是在手掌心、脚掌心、口腔咽部、软腭处,甚至屁股和腹股沟,出现症状,一般表现为斑丘疹、疱疹,同时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需要警惕的是,少数手足口病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甚至出现肺水肿、肺出血、循环功能障碍等,病情进展迅速,可致死亡。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它的“近亲”——疱疹性咽峡炎,也被称为“隐形手足口病”。两者非常相似:

○都可以由相同病毒感染引起,传播途径相同,所以常常在同一时期爆发;

○都可以出现发热、咳嗽流涕、口腔疱疹等症状。

面对这对“狐朋狗友”,各位家长需要及时辨别区分,可以看这几点!

①从疱疹的位置鉴别:

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仅出现在口腔内,而患手足口病的大多数孩子在口腔、手足甚至肛周都可以出现疱疹。

②从症状上鉴别:

大多数的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是先发热再发现疱疹,而手足口一般是先发出疹再发热(有的也会无热)。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都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一周左右都可以自愈的,治疗上主要为对症处理、缓解症状。

·发烧:体温超过38.5℃时,使用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或美林(布洛芬)进行退烧处理,期间鼓励宝宝少量多次喝水。

·咽痛:吃清淡不用咀嚼的食物,将食物放凉了再吃,必要时可以少量吃冰棍、冰淇淋,缓解口腔疼痛,并提供一定热量。

像热饮、酸性食物(如柑橘类、番茄等)就暂时别给孩子吃了。

·用药禁忌:正常情况下不需要用抗生素,也没有任何抗病毒的特效药(提醒!包括利巴韦林、奥司他韦)。

此处重点!

一旦宝宝出现高热不退、嗜睡、精神差、呕吐、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症状,医院!

这两类疾病的日常预防原则基本一致:

1.6月龄~5岁的孩子建议尽早接种自费的EV71疫苗,尽量在12月龄前完成2次接种。

(该疫苗不用每年接种,但不是一劳永逸的,其他预防措施也很重要。)

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大部分都是危重型,病死率较高,目前的疫苗主要针对该病毒,对由该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的保护率可达97.3%。

2.注重“日常卫生”是关键,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

①外出回家,先洗手洗脸,再与家人亲密接触;

②大人的生活用品与宝宝区分,奶瓶、餐具、玩具、床上用品、学习用具等要勤清洗,尽量定期消毒;

③给宝宝喂奶、换尿布前后要洗手。

当家人做好榜样,宝宝能更好地学会保护自己,保护他人!附上七步洗手法,要好好洗手呀~

除此之外,家庭以外的“传染源”也同样要警惕!

特别提醒,尽量避免带宝宝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尤其是一些“高危娱乐项目”。

比如室内游乐场的滑梯、海洋球等设施,它们的卫生状况真心堪忧,宝宝们“白袜子进、黑袜子出”,极易传染手足口病。

其次就是很多宝宝都情有独钟的摇摇车。这类公共玩具非常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如果孩子非要玩,可以先用消毒湿巾先擦一擦!

放学回家,外出玩耍归来后,一定先洗手洗脸,最好个澡,赶跑细菌,香喷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